行业动态丨阿斯利康全球CEO发声:大量细胞疗法技术在中国涌现,并取得国际领先!

作者: 中启源
发布于: 2025-04-07 14:39
阅读: 8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ENTERPRISE



 引言 



“在中国,已经有大量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方面的技术突破。”2025年3月24日,阿斯利康全球CEO苏博科在公开场合的一句话,不只是礼貌称赞,而是一次沉甸甸的技术确认。


这是来自世界医药巨头的“投票”:中国细胞疗法不再是“追赶者”,而正逐渐成为被全球瞩目的“源头创新者”。


从博鳌乐城干细胞治疗定价落地,到国家重大科技设施“人类细胞谱系工程”启动,再到多个自研细胞产品走出国门、进入FDA临床通道,中国已用数据和产业实绩,在全球再生医学地图上画下浓重一笔。



 01  

中国细胞疗法

为何能赢得全球医药巨头的尊重?

当阿斯利康全球CEO亲口提及中国在细胞疗法方面的“重大突破”,这不仅是一句商业外交术语,更是国际产业界对中国医疗科技崛起的技术认定。


为什么他们开始“看中国”?


第一,是中国细胞基础研究的密度正在全球领先。


以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为代表的科研集群,长期深耕NK细胞、CAR-T、TIL细胞、γδ-T细胞等免疫技术,中国是目前全球发表细胞免疫相关SCI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。



第二,是临床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。


截至2025年3月,中国已有超400项细胞治疗注册临床项目在国家药监局备案,涉及干细胞、免疫细胞、基因编辑细胞等多个管线,部分自研产品如NKG2D-CAR-NK、UC-MSC类制剂已进入II/III期试验阶段。


第三,是制度创新赋予了中国“先行区”优势。


海南博鳌乐城、粤港澳大湾区、北京自贸区陆续设立干细胞与免疫细胞技术的“特医应用通道”,允许使用国际已上市但国内未批产品,加速国产细胞产品的临床验证与回输安全路径。


阿斯利康看重的不是情绪,而是中国在细胞疗法上具备了从科研到产业、从法规到临床的全链条能力。这份尊重,是科技能力逼出来的。




 02  

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

中国细胞疗法的加速度

曾经,中国细胞治疗还只是“舶来品”,大多数技术依赖进口,研究路径追随国外;十年前,中国进入“并跑期”,多项干细胞与免疫细胞技术实现本土生产与自主试验。


而今天,多个细胞疗法产品与研究成果开始被国外审查机构接受、被国际顶刊引用、被全球医药巨头点名关注,标志着中国部分细胞治疗赛道已经具备“领跑潜质”。


一个显著标志,是中国原创细胞疗法走出国门。2024年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头的CAR-NK产品获得美国FDA临床许可,成为亚洲首个进入美方监管通道的自研“异体即用型细胞疗法”;同年,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UC-MSC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衰竭项目,获欧洲EUA快速审批试点。


与此同时,产业链正在高速成型。从上游的细胞制备GMP车间、病毒载体平台、CRISPR编辑系统,到中游的细胞回输、质量溯源系统,再到下游的伦理审批、费用评估、医保试点,中国已具备了完整的细胞疗法“临床-数据-监管闭环”。


如果说过去我们看的是“有没有技术”,今天看的是“能不能成规模、安全可控、可复制推广”。而中国,正在把细胞治疗从“科研高地”推进为真正能落地、可支付、有前景的医疗现实。


这份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,不是口号,而是每一位医生、科学家、政策制定者合力推动的成果。




 03  

国际视角下的“中国路径”

细胞治疗下一个中心在哪?

在全球细胞治疗版图中,美国以原研驱动为核,日本以制度突破见长,而中国则逐渐走出一条被国际医疗巨头高度关注的“集成型加速路径”。


阿斯利康CEO所言“大量技术在中国涌现”,实质上是对中国在“多点并发、快速试验、深度转化”上的认可。


此外,中国独有的“双轨临床机制”——既允许科研型临床在特定区域探索,又保留NMPA标准化上市通道,形成了“技术孵化+数据沉淀+伦理闭环”的三层架构。对国外药企来说,这是一种低风险进入+高效验证的合作沃土。


更重要的是,中国科研开始从“仿”走向“创”。例如中山大学开发的“PD-L1增强型外周移动式NK细胞疗法”、浙江大学的“B10细胞-炎症调控干预模型”、中源协和参与的“全自动CAR-T工艺流程平台”,都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中引起广泛关注。

这一切,让中国不再只是“技术转化地”,而成为可以与欧美并肩的“细胞治疗中心样本”。


未来全球细胞疗法的下一个增长极,很可能不是出现在旧金山湾区,而是在广州国际生物岛、上海张江、或是博鳌乐城的诊疗舱中。


 04  

中国不只是拥有细胞疗法

而正在定义它的未来

如果说20年前的中国还在“引进技术”,10年前的中国开始“自主生产”,那么今天的中国,已经具备了重新定义细胞疗法发展路径与标准框架的能力。



以2025年正式启动的“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”为例,这个被誉为“生命奥秘数字地图引擎”的国家级工程,目标是建立覆盖人类全生命周期、所有细胞类型的谱系追踪系统,辅以AI算法与数字建模,构建全球第一个“数字细胞人”数据库。它不仅服务于基础科研,更直接为干细胞、免疫细胞、基因治疗等再生医学手段提供底层参数。


这是一场科技基础设施维度的“定义权进阶”。


再看政策端,《湖南省细胞与基因产业促进条例(草案)》已正式进入人大审议程序,中国多个省市正在从“鼓励研发”转向“建设生态”与“制度托底”。这种法律体系的形成,将为中国细胞产业构建起全球稀缺的“软硬兼具”的生态土壤。


产业端,中国企业也不再只是“合同生产商”,而开始成为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主导者。复星凯特的CAR-T产品已进入美国市场并实现医保报销,传奇生物的BCMA-CAR-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正在全球20多个国家进行注册性试验,多个中国公司也成为GMP细胞制备技术标准的联合起草方。


这标志着,中国在细胞疗法上的身份,不只是玩家,而是制定者、赋能者与未来的塑造者。




 05  

当世界开始看向中国,

中国准备好了引领未来了吗?

当阿斯利康全球CEO在公开场合点名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的技术突破,这不仅是一次跨国药企对中国科技实力的“点赞”,更是全球医疗重心悄然转移的信号灯。


中国已经不只是细胞疗法的使用者,而是正在成为它的创新者、验证者、标准制定者——甚至是理念重塑者。


从制度到平台,从基础到转化,从试点到产业,中国细胞与基因技术的发展路径不再是“跟着别人跑”,而是开始画出属于自己的路线图。

世界在看,中国在做。而今天的中国,也正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,回答那句最重要的问题:

我们,不只是参与这场医疗变革,而是准备好引领它。



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,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。




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中启源生物科技
分享